克朗海德

Antibiotic, Aesthetic, Practical
微博同名,LOFTER用来堆粮,微博用来说更多废话

 

红牙,完结之后的小论文

  刚开始构思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把这个故事定义为“马克的故事”,或是“如何成为马克杨曼”。开始时,我的灵感只有一个,而这就是莱拉在雪原上看到的景象——她瞄准心脏射击,最终自己被击倒。这个梦中,我朦胧中看见了一颗血红色的牙齿。我一直对这种含义模糊的意象感到着迷,而这些描述似乎全都引向一个神秘的终端。我决定把这个奇异的故事跟一个真实的人联系起来,因为某种纽带存在于他们之间。而这个人就是马克。

  我明白许多子供向的作品都会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描绘人物,我小的时候开始喜欢马克也是因为他在土耳其篇中丧心病狂的笑容…但更多时候,我会把阅读它们当作一种娱乐,看到那些比较奇怪的地方反而自己会很开心。后来再去读寻宝记的时候,我对马克的印象就像文中马克自己定位的那样,“利落,精明,在恰当的时机也同样残忍。”当然不能忽视他有些表现幼稚又具有挑衅性,这也是我觉得他很可爱的地方…

  如果仅从原著来看,我只会觉得马克是一个人格魅力非常强的反派人物。但当我接触了前传以后,我才慢慢地开始对此有些疑问。从帕里斯、戴安娜身上我可以瞥见现在寻宝少年的影子,但让我更感兴趣的则是小马克对帕里的一些看法和作为——他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准备完全的阴谋家。我一直很难想象一些幼年便有意向的典型形象如何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并成功地干涉到了主线故事;尤其寻宝记的时间线是不明确的,这为我的想象增贴了更多空间。孤身一人,这是我对马克大多时候的评价,他从来就独来独往,但没有人能知道他心里所想,孤独、疯狂、热情,这一切都是我们对他的猜测。他从来没有脱离过当反派这条路,而不管这是否是真的,没有人能瞥见他内心真正的样子。你能看出他身上的一些孩子气,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拉近你和他之间的距离,因为他永远都是如此捉摸不定;带着好奇,我开始想写他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时,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揣测。

小说的目的是揭露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对我们来说全然一新的世界、以及不同的生活和人。我在这里所描述的,则是一种挣扎,一种冰雪之下浮动的热火。

  我认为在描写某个人的故事时,应该适当着重他或她与其他人的联系。不管怎样,处于一个环境中的某人都可以从他们身边的人抑或是他们能间接接触的人身上得到重要的影响。构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感情线的爱情部分,这就联系到了我所创造的原创女主莱拉。在下面的部分,我将解释我创造这个角色的理由和我所构想的线路。马克的线被分为三部分——组织、幼时三人组和莱拉,分别对应着他的野心、友情和爱情,但这三部分所想要表达的都已经超出了它们“本来”属于的部分。在这之间,直接描述组织的部分占得最少。不仅如此,我穿插了“红牙”的传说,来增添片段性叙事的趣味性和雪原的神秘感。

  在本篇中,马克对于宝物的追求近似于一种对艺术顶端追求的热切,他执着于此路而蔑视他人的指责,而他也表明愿意为此放弃一切,即使他在别人眼中已经成为疯子或是极恶之人。在我的理解里,他为寻宝大师组织献身反而变成有些讽刺的事情了。他找到那些圣物,却将它们交给未知的人,让它们卷入犯罪的争斗和阴谋之中。他本人必定为此感到困惑,但对组织的忠诚使他坚信留在组织中是实现他的愿望的唯一方式。毕竟,他在少年时期就已经了解了他为之效力的地方——他对此不后悔。马克早就认识到自己的路会不可避免地导向孤独和毁灭,也明白自己需要隐藏感情,永不言弃,而莱拉的出现却让他动摇了。

  尽管马克一直对帕里斯表明自己很坚定,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别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质疑。他为自己的冷漠感到自豪,但当看到“明亮”的帕里斯和戴安娜时,他的心也会为此而灼痛,他情绪失控,希望孤独能离自己远去;但他自以为的卑微隔开了他与他们的距离,甚至不再去试图挽留过去的情谊,只敢在黑暗中远观他们的快乐。这同样是他对自己和莱拉关系的看法——两人太过相似,为自己与对方的相遇感到震惊,却因为仇恨只能相隔两端,无法触及对方内心的想法。马克所认定的人际关系总有一种高于俗世价值的定义,因为距离,他对未来的憧憬总存在着各种想象,这满足了他空虚的内心世界,却让他开始对得不到更进一步的拓展感到痛苦。他的想象让莱拉在他心目中成为一个被孤立的灵魂的存在,就如他一样;马克的心灵前所未有地被触动,他们间接触虽少,他的思考却让他对她的爱更进一分。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一段爱情,而是一种信念,一个符号,他对自己惊讶的发现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如果有人毁了他的爱情,那么就是毁了他的心。然而当他意识到他没法更进一步时,他屈服于现实,因为他不敢去挖掘自己在黑暗外的方面,不敢意识到自己身上尚存的人性和欲望;他终于敢于挣脱自己给予自己的枷锁,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目标时,莱拉却已经被夺走了。

  在这里,我必须要补充对我的原创角色,莱拉的补充。在几年前,我就已经开始设想这个女性角色,但当时完全是出于对无脑恋爱的需求…再后来,当我对马克这个角色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重新修改了我的人设。我不希望是爱情“改变”了他本人,而是通过爱情,他重新“认识”了自己,这是莱拉这个角色对本篇带来的最大的影响。莱拉的父母是寻宝大师组织成员,出于不明的原因,双双死于空难。组织开始追踪死去夫妇所留下的独女,莱拉则发现了她父母身份的真相并出逃。马克按命令找到了失踪的莱拉,让她变成了将来组织的预备成员;莱拉时时刻刻都生活在监视的恐惧之中,只有努力和进步才能换来片刻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她只能把愤怒发泄在身为监视者的马克身上;而对方不为所动,她的态度转为好奇。她同样用想象来填补内心所缺失的部分,在意识到她对马克本人的喜爱时,莱拉同样感到震惊;她内心的一部分一直告诉她,她应该去恨,而这恰恰跟她此时的心境是矛盾的。在此阶段的马克和莱拉看似是相安无事的朋友关系,但马克完全能感受到莱拉的恐慌和犹豫。马克知道莱拉与自己相似,但也明白这种关系不可能持久,比起组织给予的“成长”,他更想将自由交到她的手中,即使她一样会对他显得疏离。最终,在马克的帮助下,莱拉成功脱离了组织,并加入了类似刑警的秘密组织——意在反抗这个束缚了她的犯罪团伙,这都是对于自由的希望造就的,但她还是对马克十分感激。不久之后,在一次紧急情况下和马克的偶遇让她这种复杂的感情彻底爆发,而这恰好也促成了马克个人的觉醒。两个人的爱情都由内心的空白引起,试着从对方身上认清自己,脱离没有终点的挣扎;试图拯救自己,这同样也是相互之间的救赎。但可悲的是,距离让他们有所感觉,却也让他们无法继续前进。当渐渐接近这种感情时,马克反而变成了更为踌躇之人,无法抛下其他一切去握紧眼前之物。莱拉则真心想去爱,但旧日的痛苦和仇恨再次袭来,她也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怎样去得到它,或者她是否应该去得到它。甚至,他们的感情还没有达到爱情的级别——双方都为此迷茫,唯有更多的幻想和自省才能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当希望真正降临在他们身上时,他们居然不知道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同样的毁灭也被施加在他的友情上——他过去对这种潜在的少年之间的情谊感到轻蔑,但在歌剧院里,类似戴安娜的女人则告诉他她对“第三个男孩”的遗憾,这无疑是让他心中的一堵墙再次崩塌。如果马克没有得知真相,或许也会从始至终安然地行走于无光的黑夜之中;但这一击彻底摧毁了他,因为他终于明白自己曾处于光明和“爱”中,他所渴望的人情触手可及,而他的无知则让他始终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一次又一次错过最后的机会。即使他一直没有意识到,帕里斯也是一直陪伴、一直在试图挽救他的一人,他所鄙视的“幼稚”正是帕里斯身上的闪光点。帕里斯也试着去伸出手,去接触这个慢慢远离他的人,但他仍是拒绝了最后的帮助;无法挽回的挫败感让他认为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而他必须把这种绝望的空白用另一种更纯粹的东西来填补——他所属于的组织,他的一切事业和他类似病态完美主义。这是一种更极端的拯救,宛如溺水之人抓紧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能有一点时间,再一点点时间,他们或许各自都可以醒悟,实现救赎。但是再也没有任何“如果”了。马克始终没有去查清到底是M公爵的势力还是组织中他的反对者刺杀了莱拉,或许他单纯是为了让所有事情过去,或许他是隐隐感觉到了真相。这里的矛盾点是,既然他如此看重爱情,为什么当它再次离去时,他没有因为恨意作出报复或是追查的行为?我对这里做出的理解是,他之前的挣扎已经结束,即使在提起过去的人时,他仍会为此感到痛心,但这次他终于抛下一切负担,“扯下所有的羽毛”,飞向山顶而在日光中化为灰烬。这一切的结局扯断了他心中最后的弦,他接受了自己永远处于黑暗的事实,甚至开始否认曾经接纳过自己的光明,因为这样使他看起来像个不幸的受害者,这也是他所最厌恶的处境。

红牙的故事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奏效。在第二个故事里,少年多玛成功杀死了红牙,但考虑到自己的梦想和已经回不来的哥哥,他选择将自己奉献给野心,忘记自己过去的一切,只为投向未知的未来,即使这也可能是无尽的深渊;老太太说过马克是勇敢的多玛,却忽视了这个传说背后隐藏的阴暗和现实。马克确实是多玛,或许他曾经一直存在着事情还有其他可能的期望,但在最后全部随着心脏的消亡全部毁灭。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对于野心的诠释——马克本身,多玛的心脏和老太太间接造成的妹妹的死亡,这全部都是野心的体现。野心不一定引向邪恶,但故事中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滥用了它,并且在不合适的处境下使用了不合适的方法。马克身处以夺取宝物牟利的组织,却称这种拍卖、交易宝物的行为为“亵渎”,单纯和执着到了荒谬的地步。在寻宝记本篇的描写则是他在这篇描写中的对立面,野心彻底侵占了他的内心后,他决定放弃自己最后的执念,追求从艺术般疯狂的宝物变为了同样疯狂的权力。他开始安于自己曾经所厌恶的冰冷的外表,走上那条最后的路。

在这个时候,马克只能忘却一切谎言,再次露出礼貌的假笑,投身于他自己的事业。他所重视的一切都在背叛他,而他只有让自己变得无情才能抵挡它们。确实,马克在很多方面表现得都像一个小孩子,对组织的事业充满热切的希望,却不明白怎样才能构建未来;他实现了自己的信念,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麻木地行走在自己的教条上,不知“活着”是怎样被诠释的。就像一个沉默的孩子,刚开始就置身于角落中,当成长以后,他明白自己曾经面对的善意时反而会觉得不堪——他从来都是如此孤独。

他独身一人走在雪原之上,像那些沉睡的鹿学习如何生活。孤独感和困惑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经历过这样的折磨后,他动弹不得地被它们包围,并习以为常。这种感觉在他的心中放大成了最大的程度。在这篇中,我最喜欢的马克有着这样迷人的点。一方面,他会平静地说“孤独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你可以从他的眼神中、从他的气息中感受到这样绝望的信息——快靠近我吧,快拯救我吧。他所有表现出来的不在意都是濒死的求助,但所有人都没有感觉到这样的真意。最后,你只能看到他这样恐怖的、没有归属的失落感。他最终习以为常。

但是,这并不是从这篇中我们唯一可以体会出的意义。我们关注于无声的海,也应该注目于那些经过的光线:当我再次读到他挽着莱拉的手来到苏格兰的海岸上时,这种温情才会被慢慢地柔化,在时间中永存。你可以得知,他的心里曾经有爱,曾经有关心和渴望,这是我们会为之触动的东西吧。即使在最后他的背影中,那些梦境一般的过去依然陪伴着他,不管他是在怎样去遗忘和忽视它们。希望和绝望,爱与死,温暖与孤独,这些东西总会在生活中同时延续下去。


  12 14
 
评论(14)
热度(1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克朗海德 | Powered by LOFTER